⒈ 物體傾覆,翻倒,也比喻指用陰謀破壞而非直接用武力從根本上推翻。
例至于顛覆,理固宜然。——宋·蘇洵《六國(guó)論》
英subvert; overturn; overthrow; undermine;
⒈ 顛倒失序。
引《書·胤征》:“惟時(shí) 羲和,顛覆厥德,沉亂于酒,畔官離次。”
孔穎達(dá) 疏:“惟是 羲和 顛倒其奉上之德,而沉沒(méi)昏亂於酒。”
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顛覆上下,悖逆父母。”
《后漢書·樂(lè)成靖王黨傳》:“萇 有靦其面,而放逸其心……出入顛覆,風(fēng)淫于家,娉取人妻,饋遺婢妾。”
⒉ 顛仆;跌落。
引《楚辭·劉向<九嘆·逢紛>》:“椒桂羅以顛覆兮,有竭信而歸誠(chéng)。”
王逸 注:“顛,頓也;覆,仆也。”
《隸釋·漢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》:“郡西狹中道,危難阻峻……財(cái)容車騎,進(jìn)不能濟(jì),息不得駐,數(shù)有顛覆霣隧之害。”
⒊ 謂傾側(cè),翻倒。
引清 劉大櫆 《金節(jié)母?jìng)鳌罚骸岸掠稚撇。丝陔m不言,而心懷隱憂,如捧盈而常恐其顛覆也。”
⒋ 顛墜覆敗;滅亡。
引《詩(shī)·王風(fēng)·黍離序》:“閔 周 室之顛覆,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(shī)也。”
孔穎達(dá) 疏:“以先王宮室,忽為平田,於是大夫閔傷 周 室之顛墜覆敗,彷徨省視不忍速去。”
唐 元結(jié) 《漫酬賈沔州》詩(shī):“上將屢顛覆,偏師常救亂。”
《清史稿·禮志三》:“﹝ 明太祖 ﹞末葉災(zāi)荒,臣工內(nèi)訌,寇盜外起,以致社稷顛覆。”
⒌ 推翻;摧毀。
引《孟子·萬(wàn)章上》:“太甲 顛覆 湯 之典型, 伊尹 放之於 桐。”
晉 左思 《吳都賦》:“顛覆巢居,剖破窟宅。”
《醒世恒言·小水灣天狐詒書》:“倘違吾言,自罹羅網(wǎng),顛覆宗祀,雖及泉下,誓不相見。”
孫中山 《三民主義與中國(guó)前途》:“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(shuō),是政治革命。”
⒍ 困頓。
引《詩(shī)·邶風(fēng)·谷風(fēng)》:“昔育恐育鞫,及爾顛覆。”
余冠英 注:“顛覆,謂困窮。”
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青鳳》:“此天數(shù)也,不因顛覆,何得相從?”
⒈ 傾覆,動(dòng)亂。亦用以形容政治權(quán)勢(shì)被推翻。
引《詩(shī)經(jīng)·王風(fēng)·黍離序》:「閔周室之顛覆,彷徨不忍去。」
《三國(guó)演義·第八〇回》:「降及朕躬,大亂滋昏,群兇恣逆,宇內(nèi)顛覆。」
近推翻
反捍衛(wè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