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《后漢書·徐稚傳》:“徐稚嘗為太尉黃瓊所辟,不就。及瓊卒歸葬,稚乃負(fù)糧徒步到江夏赴之,設(shè)雞酒薄祭,哭畢而去,不告姓名。”李賢注引謝承《后漢書》曰:“稚諸公所辟雖不就,有死喪負(fù)笈(書箱)赴吊。常于家預(yù)炙雞一只,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,徑到所起冢隧外,以水漬綿使有酒氣,斗米飯,白茅為藉,以雞置前,酒畢,留謁則去,不見喪主。”后遂以“只雞絮酒”指以菲薄的祭品悼念亡友。
⒈ 后遂以“隻雞絮酒”謂以菲薄祭品悼念亡友。
引《后漢書·徐稺傳》:“徐稺 嘗為太尉 黃瓊 所辟,不就。及 瓊 卒歸葬, 稺 乃負(fù)糧徒步到 江夏 赴之,設(shè)雞酒薄祭,哭畢而去,不告姓名。”
李賢 注:“謝承 《書》曰:‘ 稺 諸公所辟雖不就,有死喪負(fù)笈赴弔。常於家豫炙雞一隻,以一兩緜絮漬酒中,暴乾以裹雞,......以水漬緜使有酒氣,斗米飯,白茅為藉,以雞置前,醊酒畢,留謁則去,不見喪主。’”
宋 陸游 《聞王嘉叟訃報(bào)有作》詩:“隻雞絮酒縱有時(shí),雙魚素書長(zhǎng)已矣。”
清 無名氏 《帝城花樣·韻香傳》:“以隻雞絮酒酬 韻香,韻香 必含笑於九泉。”
⒈ 東漢徐穉,嘗以綿絮浸酒中,暴干以裹炙雞,哭祭黃瓊墓。見《后漢書·卷五三·徐稺傳》。后人吊祭文中,多用只雞絮酒,表示祭品簡(jiǎn)薄,而情意深重。宋·陸游〈聞王嘉叟訃報(bào)有作〉詩:「只雞絮酒縱有時(shí),雙魚素書長(zhǎng)已矣。」也作「炙雞漬酒」。